精品教学设计
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,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,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,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。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?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精品教学设计 ,仅供参考,大家一起来看看吧。
精品教学设计 1【教学目的】
1、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。
2、了解“意象”在诗中的作用。
3、了解诗歌的一些表现手法。
【教学重点难点】
1、意象的含义、作用。
2、作者的思想感情。
【教学方法】
讲解与背诵相结合,辅以电教手段。
【课时安排】
1课时。
【教学步骤】
一、通过自我介绍的方式导入新课
二、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
徐志摩(1896~1931),浙江海宁人,新月派的代表人物,作品有《志摩的诗》《猛虎集》《云游集》等。
1918年赴美国留学;1920年赴英国留学,读博士;1928年秋重到英国,写下此诗;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。
徐志摩的诗具有音乐美、绘画美、建筑美。
三、充分熟悉教学材料,获得感性认识
1、学生阅读课文,解决生字生词。
2、指定学生朗读课文,检查自读情况:
正音正字,投影:
河畔(pàn) 青荇(xìng) 长蒿(gāo) 漫溯(sù) 笙箫(xiāo) 载:zǎi(一年半载 ) zài(载歌载舞 装载 登载) 斑斓(澜、阑)
3、教师范读。
4、学生齐读。
四、解释“意象”
诗歌离不开“意象”,那么什么叫“意象”呢?(以粉笔、板擦等为例)。
意象=物+情(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而形成意境)
1、作品中的“物”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。“一切景语皆情语。”(清·王国维)
2、我们鉴赏诗歌,就可以从诗中的“景”、“物”入手,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,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,即“旨”。物→情→旨。
五、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方法
1、轻轻的(走)(来)(招手):不想惊动别人,更不想惊动这里的美景。忧愁。
2、“西天的云彩”换成“东方的朝阳”如何?
傍晚适合表达依依惜别之情,正如“秋”“雨”中写离别能泻染出这特定的意境一样,同时作者是别西(方)而东去,因此别“西天的云彩”准确。
3、(金)柳→新娘→荡漾:喜爱这美景。(比喻)“柳”不是一般的意象,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“柳”这一意象,因“柳”与“留”谐音,来表达惜别之情。可见,“柳”为意象,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。
举例: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。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(《诗经》)
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(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)
杨柳岸,晓风残月。(柳永《雨霖铃》)
4、青荇→招摇,做水草:感情深化,不想走了。留恋。(拟人)
5、清泉→虹→梦:再深化,回答了为什么“留恋”这个问题,景美,更重要的是这里曾有自己的梦想。
6、因此:寻梦,引起美好的回忆。撇开美景,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。(陶醉)
7、沉默──回到现实(别离),获得了短暂的陶醉之后,不得不面对现实。伤感。
8、照应开头,“不带走一片云彩”,飘逸、洒脱。
小结:
1、这首诗每小节的感情不同且具有一个美丽的圆形结构:
美景(意象)
轻轻的(忧愁)
回忆(想象)
悄悄的(洒脱)
现实(伤感)
2、徐志摩的艺术风格:
投影:
字句清新,韵律和谐,比喻新奇,想象丰富,意境优美,神思飘逸,富于变化,整饬华美,具有鲜明的个性。
六、学生反复朗读、仔细体会
七、知识迁移
投影:
沙扬娜拉──赠日本女郎
徐志摩
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,(仔细的观察,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。)
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,(新奇而准确的比喻。)
道一声珍重,道一声珍重,(直抒胸臆。)
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──(复杂的情感。)
沙扬娜拉!(照应题目,无奈分别,珍重,珍重。)
注:括号内容为评说。
八、作业
有表情地朗读,以至背诵这首诗。
精品教学设计 2教学目标:
1、动手实践,自主探索,合作交流,使学生理解2—5各数的分与合,进一步加深对2-5各数的理解。
2、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,体会分与合的思想,培养初步的观察、分析、抽象和推理能力。
3、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,对分与合的联系有初步体会,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。
教学重点:
掌握5以内数的分与合。
教学难点:
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,理解数的组成与数之间的关系,体会分与合的思想。
教学过程:
一、故事引入,激发兴趣
(一)讲述小猴子跳跳的故事。
森林里住着小猴子跳跳一家,小猴子跳跳调皮可爱,今天,小猴子妈妈过生日,小猴子跳跳想给妈妈准备生日礼物,于是,小猴子跑到山上摘了4个又大又甜的水蜜桃,回到家中想分给爸爸和妈妈,你能帮它分一分吗?
(二)分一分桃子
1、听清老师的要求,使爸爸和妈妈每人至少分得一个桃子,有几种分法?手中的4个小圆片代替桃子,想一想,分一分,摆一摆,摆好以后给我信号。
2、交流反馈
生1:我给爸爸2个,给妈妈2个。
生2:我给妈妈3个,给爸爸1个。
生3:我给爸爸3个,给妈妈1个。
二、动手操作,探究新知
(一)4的分与合
1、4可以分成2和2
咱们一起来看第一位同学的分法,将4个水蜜桃给爸爸2个,妈妈2个。在数学中,我们把分实物的方法用分解式的形式表示出来,4可以分成2和2,反过来,2和2合成4。
谁能像老师刚才那样再说一遍。(两位同学分别说一遍),你们真聪明。我们一起再来说一遍。
2、4可以分成1和3
(1)用分解式表示出第二幅图,1和3合成4。
(2)全班读,抽学生读。
3、观察分解式之间的关系
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分解式和这个分解式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?
那么这两个分解式又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……此处隐藏17779个字……西里岛的海:
1. 只是游到深处的时候,往下一看,一片漆黑,漆黑中似乎有几根乱草在水中浮动,不由得让人汗毛倒竖。
2.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,读出情感来。
(四)小结表达的方法,比较着感情朗读这一部分。
(五)自己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,谈谈读书的体会和感受。
三、总结,回归整体,拓展延伸。
本文通过提出问题,用实例证实,和最后回答“海水是没有颜色的”。字字句句紧扣课题《海水的颜色》,读来条理清晰,真实可信。但读来又不是枯燥单调的,在表达方法上你有了哪些收获?对我们认识和了解世界又有了怎样的启示?
四、布置课堂作业。
板书设计:
10.海的颜色 提出问题:大海的颜色是蓝的吗? 事实证明:渤海 西沙群岛的海 西西里岛的海 实事求是 摩纳哥的海 严谨求真 得出结论:海水是无色透明的
精品教学设计 15一、设计理念
在第一教时指导学生初读课文,读通课文的基础上,引导研究深读“更蠃怎么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?”和“这只受过箭伤的鸟,更蠃为什么不用箭、只拉弓就能射下来呢?这两个问题”,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探,合作交流。以这样两个研究主题,来代替许多个烦琐提问,目的在于突出重点,把阅读的主动权、时间的支配权和空间的活动权,真正还给学生。
二、教学目标
1、继续学会运用读书记号学习课文,理解课文;
2、了解成语故事,知道成语的比喻意义。
三、课前准备
1、制作课件:
练习题。
2、卡片:
弦响、害怕、高飞、伤裂、掉下。
四、教学过程
1、从解题入手,引入新课:
上节课老师和大家已经学习了《惊弓之鸟》这个成语故事,这节课我们不但要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故事,知道它的比喻意义,还要向更羸学一招推理的本领,侦破这“惊弓之鸟”案。
⑴谁先把课题来读一下;齐读;
⑵那你知道“惊”是什么意思?(惊吓);
⑶“弓”呢?这里的“弓”指的是一张弓呢?还是指弓弦声?(──弓弦声。)
⑷那“之”又是什么意思?
⑸“鸟”又指什么?(大雁)
2、由果溯因,理解故事内容:
⑴故事中说是一只怎样的大雁?(板书:受过箭伤的鸟)谁说的?请在课文中找出来。
⑵那更蠃怎么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?(板书:知?)这只受过箭伤的鸟,更蠃为什么不用箭、只拉弓就能射下来呢?(板书:射?)(总体板书:知?受过箭伤的鸟──射?)这是现在我们要研究的两个问题。
⑶请同学们完成练习题一,要求先默读课文,用波浪线划出重点词句,后根据要求完成练习。(出示课件:练习题一)
⑷交流:
①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,更蠃怎么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?(板书:飞得慢叫得惨)什么叫“愈合”?“孤单失群”又怎么理解?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理解吗?
好,现在第一个问题已经解决了,请同学们一起把练习一的第一小题读一遍──点击课件出示答案:为什么更蠃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大雁?大雁飞得慢,是因为它(受过箭伤,伤口没有愈合,还在作痛);大雁叫得惨,是因为它(离开同伴,孤单失群,得不到帮助)。
②第一个问题已经解决了(师擦去“?”),接下来讨论第二个问题,更蠃为什么不用箭、只拉弓就能把这只受过箭伤的鸟射下来?(板书:不用箭、只拉弓)
③生交流,师点击课件:更羸为什么不用箭、只拉弓就射下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?这只大雁一听到(弦响),心里很(害怕),就拼命往(高处飞)。它一使劲,伤口又(裂开了),就(掉了下来)。
④师在黑板沿上无序出示课前准备的五张卡片:弦响、害怕、高飞、伤裂、掉下)
谁能按更蠃分析推理的过程把这五张卡片按顺排列一下,
4伤裂
3高飞
2害怕
1弦响
5掉下
这就是更蠃思考推理的四个步骤(边说边标上序号);
谁能用“因为……所以……”的句式把这四步推理过程说一说。(师示范──生个别说──生齐说);
那谁又能用“…是因为…”的句式把这推理过程倒着来说说(生个别说──生齐说)
⑸这就是更蠃不用箭、只拉弓射下受过箭伤的大雁的原因,明白了吗?(师再擦去“?”)
⑹那更蠃的分析判断为什么能如此正确,而魏王却一无所知?(更羸是古时候有名的射箭能手)
⑺可见更羸对魏王说的话都应怎样读?(胸有成竹、很有把握)谁能把第六自然段中更羸的一番话好好地来读一读?(生练读──齐读)
那更蠃其他的话呢?你能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处读给大家欣赏吗?(生练读)
⑻魏王的几处话又该怎么读?(疑惑──惊讶──疑惑:生练读)
⑼师生分角色读课文。
3、推理探究,理解意义:
⑴说到底这只大雁不是射下来的,而是被更羸用弓弦声──吓下来的。所以我们要继续推理探究一个问题:为什么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听到弦响,心里会如此的害怕?
⑵分小组研究;
可提示: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前一次听到弦响与它受到箭伤什么关系?
⑶交流。
⑷师小结:
对了,大雁前一次听到弦响之后,离弦而出的箭就射中了它,害得它孤单失群、受尽痛苦;而这次它又遇到了相类似的情况(板书:遇到类似情况)──弦又响了,以为又会被箭射中,所以心里会如此的害怕,拼命往上飞,结果伤口裂开掉了下来,成了一只惊弓之鸟。(板书:惊弓之鸟)
⑸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,有没有像这种“惊弓之鸟”的现象?
⑹完成练习题二的1~3题;(出示课件)
⑺交流:
点出课件:
①受过箭伤的大雁,(一听到弓弦声),心里很害怕。
②被蛇咬过的人,(一看到蛇),心里很害怕。
③被解放军打败的敌人,(一听到军号声),心里很害怕。
⑻小结:
以上这些受过惊吓的人和物(点击课件并板书:受过惊吓的人和物),都是遇到了相类似的情况而心里很害怕,这种现象都可说成是惊弓之鸟。所以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受过惊吓的人和物──(生:遇到了相类似的情况而心里很害怕)这种现象。
⑼好,现在这个成语的意义理解了吗?谁来说说。
⑽会用吗?来试试看,口头练习:
点击课件:
①受过箭伤的大雁,一听到弓弦声,心里很害怕,();
②被蛇咬过的人,一看到蛇,心里很害怕,();
③被解放军打败的敌人,一听到军号声,心里很害怕,()。
五、课堂小结
今天这节课我们经过推理分析侦破了“惊弓之鸟”案,读懂了课文,而且理解了惊弓之鸟的比喻意义,还学会了初步运用,不过“惊弓之鸟”这种思想是一种不健康的思想行为,今后我们在运用这个成语时要特别小心。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