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房宫赋教学反思
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,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,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,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?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阿房宫赋教学反思,欢迎阅读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
阿房宫赋教学反思1这次汇报课我所选择的篇目是杜牧的《阿房宫赋》第二课时。第二课时的教学锁定在三四段的议论抒情部分,在解决重点字词的基础上,分析秦亡原因,并对比贾谊《过秦论》总结出秦灭亡的本质。
这节课以元稹的《行宫》导入,承接上节课第二段宫人生活。在导入时,我对这首诗进行了简单的解读,时间把握在一分钟左右。接下来则引入第三段的教学。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是比较有层次的,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学生预习质量的忽视。
课堂上,学生的表现并不积极,课后我才了解到,原来很多同学对“秦爱纷奢,人亦念其家”这一句还不明白,特别是“念”字,理解成了“思念”,于是对课文的理解从此处截然断开,导致第三段后半部分也听得一头雾水。这是我的问题:一方面,我没有及时了解他们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,也就无法针对问题来教学,就像盲人过河,瞎琢磨,从自己的角度单方面认为难点应该在哪里,对课文讲解的取舍忽略了最重要的学习主体,我忽略了预习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作用,即帮助学生发现问题,在预习的时候我完全可以收集学生不懂的地方,并将其设计到我的教学中去,如此才更有针对性,否则便如隔靴搔痒,学生不懂的没讲到,学生已懂的反复讲;另一方面,这也看出我在教学中的解读还存在问题,文脉并没有清晰展现给学生,至少在这一点上明显出现了解读、衔接不到位的`问题,此外教学语言太过贫乏,表述不够简炼,以致课文解读从表面滑过,没有进入深层分析。
如何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加入进来,我想,老师最基本的职责也就是答疑解惑,那么在字词句的解读上也完全可以让学生来提出问题,这个工作同样可以放在预习时安排,每个小组记录下自己不懂的问题,先在组内交流,这样也算是给学生一个明确的预习任务,而不是仅仅毫无目的地背书,回想预习时的情景,虽然我慷慨地给了一节课的预习时间,然而很多同学并不专注,也是有我的预习任务并不明确的原因。学生在预习后给我问题清单,既能方便我了解学情,也能帮助我提前为学生的问题做准备,不至于上课时措手不及,出现难以驾驭的尴尬。在课堂上,这个环节可以先由学生提出问题,其他同学尝试解决,最后由我解决。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点拨重点字词,应该对学生来讲会更容易接受。
最后在对比贾谊《过秦论》时,可以把第四段集中教学结束后引出,可以提前给学生看这个片段,否则课堂上时间不够,第一次看这个选段会有点吃力。提前给学生这个选段预习,解决字词问题,课堂上再拿出来仔细对比,有针对性地解决秦亡原因的对比,可能会更好。
课堂结束时,我没有做到课堂预设,结果多出了五分钟时间,让学生自主背诵了,这个环节是预设不足,没有考虑到时间充足和不够时该如何弹性调整的问题。现在回想,如果有多余的时间,让学生齐读一遍课文差不多也要这么两三分钟,或者在此之外再设计一个独立的小环节,如《红楼梦》里有“阿房宫,三百里,住不下金陵一个史”,引导学生去读一读《红楼梦》钟鸣鼎食之家的奢侈生活等等。为防时间不够,则要在学生互动时注意把控好时间。
在自己的仪态等方面,亲和力还不够,很少走到学生中间去,这其实是自己备课不自信的一种表现,对课文和课堂设计的熟识度还不够。另外笑容少了,表情过于严肃,这是个人性格所致,还需一点点去改进。
阿房宫赋教学反思2本课教学,我很注重对文言知识的积累,也要求学生务必把课文中的文言知识记牢,只有把文意弄懂了,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丰富的知识内涵。
一开始,我对学生是很有信心的,我相信他们能根据教辅书的内容自主梳理。然而,我错了。当我口干舌燥地解释了一大通之后,学生还是用茫然无措的眼神看着我时,我才意识到,这些学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,那就是,他们对语法知识一头雾水,有听没有懂,连带的,根本没有多少学生弄得懂我所说的文言知识。同时也使我意识到,学生要学习好文言文,必须把语法知识补上。于是,我专门花了一节课的时间,为他们讲本应在初中时该学却又没学的'语法知识。内容包括词性、句子成分和关联词语。
讲完之后,收获还是挺大的。虽然学生对语法知识还是一知半解,但这对他们学习文言文已经有很大的帮助,基本上达到我预设的目标。梳理好知识点之后,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就简单多了。
阿房宫赋教学反思3《阿房宫赋》较为圆满地结束,结果也令我满意,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的解决。下面主要谈一谈《阿房宫赋》一文的“诵读教学”。
一、初步理解,打好诵读教学的基础
诵读教学的第一步是对文章的初步理解。实践证明,只有大致理解了文意,才有诵读的基础。否则浪费时间,难以达到教与学的目的。要达到初步理解的程度,不同的文章所涉及的内容不同。进行诵读教学必须抓住主要矛盾,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对所读文章有一个大致的认识。就《阿房宫赋》来说,要抓住三个方面:
1、掌握文体特点
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。《阿房宫赋》是一篇文赋,其特点是:铺采文,体物写志。“铺采文”就是铺陈文采辞藻,指的是形式上的特点;“体物写志”就是咏物说理,指的是内容上的特点。前者是手段,后者是目的。学生了解了这些特点,对驾驭全文的内容必有一定的帮助。
2、了解时代背景
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。”凡文章都有它的写作背景,了解了写作背景对理解文章内容不无益处。诵读《阿房宫赋》时介绍两个方面的背景知识:一是借助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上面的有关内容,介绍阿房宫的背景知识,使学生了解作者丰富而生动的想象的史实根据。二是利用本文《自读提示》中的第一段文字了解杜牧写这篇赋的时代背景,让学生初步理解写此文的'目的。
3、把握文章脉络
在简介文体特点、背景知识后就引导学生根据赋“体物”、“写志”的特点清理全文脉络,掌握文章“卒章显志”的结构模式,让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再深入一步。实践证明:学生如果熟悉了这三个方面的知识,就为诵读打好了基础。
二、反复朗读,抓住诵读教学的根本
古人云:“大抵观书先须熟读,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。继以精思,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,然后可以有所得尔。”学生要“有所得”,唯一的途径是“读”,诵读教学的根本也就是一个“读”字。《阿房宫赋》一文教学怎样抓住“读”这一根本呢?
1、教师范读
《阿房宫赋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,千百年来一直受到读书人的青睐。诵读的开始,教师要尽量表情达意地朗诵一遍,使学生入情入境,跃跃欲试,创造一种美好的气氛。
2、学生自读
字、词等方面的障碍直接影响诵读的效果,所以在学生诵读前必须借助书中的注释初读课文,清 ……此处隐藏4572个字……章内容不无益处。诵读《阿房宫赋》时介绍两个方面的背景知识:一是借助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上面的有关内容,介绍阿房宫的背景知识,使学生了解作者丰富而生动的想象的史实根据。二是利用本文《自读提示》中的第一段文字了解杜牧写这篇赋的时代背景,让学生初步理解写此文的目的。
3.把握文章脉络
在简介文体特点、背景知识后就引导学生根据赋“体物”、“写志”的`特点清理全文脉络,掌握文章“卒章显志”的结构模式,让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再深入一步。 实践证明:学生如果熟悉了这三个方面的知识,就为诵读打好了基础。
二、反复朗读,抓住诵读教学的根本
古人云:“大抵观书先须熟读,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。继以精思,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,然后可以有所得尔。”学生要“有所得”,唯一的途径是“读”,诵读教学的根本也就是一个“读”字。
三、《阿房宫赋》一文教学怎样抓住“读”这一根本呢?
1.教师范读
《阿房宫赋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,千百年来一直受到读书人的青睐。诵读的开始,教师要尽量表情达意地朗诵一遍,使学生入情入境,跃跃欲试,创造一种美好的气氛。
2.学生自读
字、词等方面的障碍直接影响诵读的效果,所以在学生诵读前必须借助书中的注释初读课文,清除文字障碍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作重点讲解以加深印象,节省时间。如本文中的“四海一”的“一”,“盘盘焉”的“焉”;“蜂房水涡”,“鼎铛玉石”,“金块珠砾”等,虽有注释,但必须板书,加以强调。
3.教师导读
所谓教师导读就是老师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。读中见情,读出文意,反复朗读,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。如气势磅礴的开头四句:“六王毕,四海一,蜀山兀,阿房出。”既写出了秦始皇囊括四海,并吞八荒,统一中国的英雄气概,又暗示了秦始皇兴土木,广声色,不惜人力物力而导致速亡的原因。文笔雄健,气冲霄汉。朗读必须读出气势,读出作者的情感来。又如“矗不知其几千万落”,是在铺陈空阔而密集的宫内建筑之后写的一个结句。读这一句要做到两点:“矗”字要重读,一字一个音节;读出作者对秦始皇劳民伤财的罪行无比愤慨的思想感情。这样指导朗读,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。
4.学生朗读
在教师指导之后,就是学生朗读了。在这个时候应鼓励学生摇头晃脑地尽情去读,先领读,接着自由读,后齐读。“体物”的内容指名读,“写志”的内容集体读反复朗读,加深理解。
阿房宫赋教学反思8清人王扶九在《古文笔法百篇》中称杜牧的《阿房宫赋》“古来之赋,此为第一,所以家传户诵,至今犹新也”。最近再教此文,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,觉得以前教学此篇的时候,有些地方没有讲到位。
最让我佩服的是杜牧的此文的'结构。古代作文讲究气脉,一贯到底,见出精神。樊川此赋最为出神的地方是起笔十二个字。上课的时候,我让学生去讨论为什么这十二个字传神,究竟好在哪里?经过热烈的讨论,大家一致认为妙在以下几个方面。首先,起笔非常简洁,而且直奔主题,紧扣阿房宫;其次,这十二个字写尽了秦统一六国的气势,真叫个风卷残云,势不可挡;第三,用一“兀”,一“出”,写尽了阿房宫建筑耗费的财力物力,秦国的豪奢和淫逸由此可见。起势如此给力,直如天雷滚滚,横空出世。难怪他的外甥裴延翰在《樊川文集序》中说“仲舅之文”,“若大吕劲鸣,洪钟横撞”。
而我在想,最为妙绝的是我们读完此文,掩卷遐思,不禁会提出一个问题了,如此强大的秦国,谁可以灭了它呢?既然没有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灭了它,哪是谁灭亡了不可一世的秦国?这些疑问让人感受到了杜牧的赋文文理绵密,无懈可击。更加令人钦佩的是,层层铺叙之后,杜牧同样以十四字作结:“戍卒叫,函谷举。楚人一炬,可怜焦土!”反差如此强烈,让人唏嘘不已。正所谓盛极而衰,自然之理也。我在教学中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,如果说此文以“阿房宫”为铺叙对象,那么这一段当属可有可无了?去掉这一段可否?大家经过讨论以后,一致认为:不行。理由有三,一是因为从结构上看,写到这里似乎是宕开一笔,而转入抒情或议论,使得文章的结构富于变化;一是因为这里再以对比的手法写尽秦王的骄奢淫逸,仍然是围绕阿房宫从另一角度进行铺叙,并且在内容上进行了拓展;三是与开头形成强烈的对比,暗含秦灭亡的原因并非是六国天下之人,而正是秦人自己。
阿房宫赋教学反思9《阿房宫赋》有两个变化:一是不像以往一样先疏通字词,再分析内容,而是第一课时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,把握文章结构,理解文章中心和写作目的;第二课时再疏通词句并鉴赏每段内容。二是第二课时由四位学生分别“主讲”,教师只起串联、补充作用。
事先并没有对学情、课文作细致分析,只是感觉这篇文章内容较浅,注释较多,学生是可以自行解读的,便尝试了一下。从课堂情况看,这样做是可行的,但教师的准备和临场应变还要进一步提高。
第一课时教师朗读、自由朗读、个别朗读、齐声朗读,共读了5遍。对于这样一篇生字较多、要求背诵、朗朗上口的赋,多读几遍相较于读了一遍就开始分析字词,学生兴致要高些。读的形式、任务(从准确诵读到初步理解)也有变化,但每一遍朗读的目的还要更加明确方好。内容的`理解主要采用问答形式,较为顺利;但问答还是要和朗读更紧密得结合。
第二课时第一个班总体情况良好。四位学生站在讲台上,落落大方。准备也较充分,从词到句到文言现象到手法到内容一一讲到。也有“小老师”能运用朗读、问答等方式,而不是一味讲解。即使讲解,学生也能认真听。也出现了学生提出疑问,“小老师”不能回答的情况,不过马上有其他同学帮助回答了。在教师上课时,学生不愿提出问题,不愿举手回答。而此时,由于教师的暂时退出,学生没有了心理上的障碍,想要表现一下自己,甚至想要难一难“小老师”。(我要是也能达到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境界,那就厉害了,不过难度很大。)
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有很多弊端,如班级人数过多而不能照顾个性;教学任务和课时的硬性规定使得时间仓促,妨碍深入学习;不能进行大量、充分的阅读,而只捧着教科书和习题集;而精神的不自由状态对于学生成长来说,可能是最致命的。改变需要我们的努力。
当然有的“小老师”可能参考参考资料了,但我觉得在文言的学习方面,不必完全禁绝参考资料。想想自己读文言作品时,也希望看有注释的版本,遇到不理解的就直接看文后注释,再有问题且是非解决不可的才翻字典。动辄翻字典的“精读”大大破坏阅读趣味。文章看完后,也并不刻意去记那些字词解释。文章看得多了,掌握的文言词语自然也就多了。现在非得让学生精雕细磨,字字落实查字典,把解释都背下来,而不是节约时间多读,总想解决一批字词于一篇文章。这种急功近利的积累法科学吗?当然偷懒总是不好的,但文言学习效果差最主要的问题并不是学生懒于查字典思考,而是有兴趣的阅读太少,文言文阅读量太少。要把思考、查字典和看参考书结合起来,至少文言字词是可以看参考书的。
第二个班准备更扎实,但四位采用的方式全是讲解,这与事先对学生的要求、指导不够有关。坐着旁听,颇能体会听人一味“滔滔”之苦。由此可以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行为。
文档为doc格式